请输入关键字
联系我们

请选择您的致电原因

  • CMA信息
  • 年费
  • 分会相关
  • 出版
  • 教育
  • 活动
  • 商城
  • 网站相关
  • 其他
附件
+ 添加
(只允许上传pdf,mp4,xlsx,xls,docx,doc,jpg,png)
点击切换
换一张
详情页
对话CMA精英俱乐部领导人(上)
访问新闻

CMA精英俱乐部是各地CMA持证人的自发性志愿组织,各俱乐部领导人与IMA协会一起,致力于为大家创建积极健康的社群环境,提供交流、链接的平台。近日,我们走访了几位CMA精英俱乐部的领导人,他们都是各地俱乐部的创始成员,也是行业内精英,让我们一起听听各地俱乐部和领导人的故事。

我们希望这篇采访能够让CMA社群的各位伙伴更加了解CMA精英俱乐部,也更加理解各位志愿者领导人和核心团队伙伴的辛勤付出,期待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我们的俱乐部团队。


被访人:

南京俱乐部主席:祝箐,战略财务咨询师,IMA董事会成员

成都俱乐部秘书长:刘沙,四川红世财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财务总监

天津俱乐部主席:沈悦,大悦悦企业管理咨询工作室,创始人

深圳俱乐部副主席:杨治平,深圳跨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,投资经理

厦门俱乐部主席:肖磊,金财控股,咨询总监

杭州俱乐部主席:王逸,浙江省交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,经营管理部总经理

from clipboard


我与CMA精英俱乐部

受访者分享俱乐部管理先进经验

问题一

各位都是CMA精英俱乐部在全国的发起创始人,请问你们当初想要创办当地俱乐部的初衷是什么呢?


祝箐:我在2017年拿到CMA证书后希望可以与同类伙伴有沟通的渠道。当时我在参加CMA上海活动的时候认识了当时的协会负责同事,在他的鼓励和建议下,我决定自己组织南京本地俱乐部。其实开始的CMA俱乐部发展不太成熟,都是自发性的组织,各地管理也比较混乱,因为活动的资金来源不明确,所以有很多人是不愿意做这个工作的(感谢第一批CMA俱乐部主席的付出)。但是我觉得这事有意义。对我来说,俱乐部就像人际关系的枢纽,让我有机会与更多人沟通,多方受益。其实CMA的价值不在学了多少知识,而在于认识多少人,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怎么运用和落地,而这些只有通过与人沟通才能实现。一开始可能需要硬着头皮做,慢慢的就熟练了。


刘沙:我是初创团队成员。一开始只有上海的精英俱乐部经常举办活动,但我们只能参加线上的,很是羡慕。因为也想通过线下与更多同行认识和互动,我们创办了成都精英俱乐部。我们都是做社群活动的新手,都不知道怎么做,但是当我们辛辛苦苦把一场场活动做下来,尤其是得到大家的积极反馈的时候,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,一切好像并没有那么难。其实我们每次做活动都是CMA持证人催着做的,每次都爆场,有时候没报上名的还会生气呢(笑),大家关系也都很不错。成都俱乐部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,是热心和热情支持着我们走到现在,在运作就是活着。


沈悦:因为过去的职场经历,我一直是个比较有志愿精神的人,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地参加过各种志愿项目,还是有一种使命感的。我觉得天津需要这样一个非商业性地组织,让会计人员抱团取暖,发布招聘信息、推荐行业课程、组织活动、互相帮助一起成长,这样一个积极的会计人圈子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必要的。所以在17年成立了天津俱乐部。开始的时候,我们没有成熟的领导班子,也没有固定机制,完全是凭着热情在做。


杨治平:因为工作需要,我在2015年考完CMA。那时全国只有北京上海有精英俱乐部,我也很希望在深圳有同样的社群。在IMA协会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下,我创办了深圳精英俱乐部,并且邀请了有影响力也有意愿的行业前辈作为我们的主席。我是管理会计出身,深知管理会计对一个企业的价值,所以对于CMA俱乐部的平台非常珍惜。自从运营了俱乐部之后,通过活动的组织、与大家的交流,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,所以我也愿意做很多细节的工作。


肖磊:我们厦门俱乐部(原福建俱乐部)是在2017年成立的,初衷就是希望让CMA证书发挥更大作用,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CMA,提升自己,帮助福建的广大CMA社群。

我原来在会计事务所工作,也是受益于CMA,现在做大财务咨询,让跟多人知道CMA和管理会计,用CMA能力素质框架里的内容服务客户。在工作的交流中我也发现,正在备考的伙伴可能不太明白CMA的作用,但是考过并学以致用的人一定会体会到它的帮助。以前做相关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,零零散散的知识内容不成体系,学完之后体系就搭建起来了。其实现在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对CMA的作用持怀疑态度,这个急不来的,必须要到那个岗位上做了才知道,不过前期先要把知识储备起来,用的时候就心里有数,框架拿出来对标就知道了。


王逸:我考CMA比较早,13年考完之后,很认可CMA的专业价值,也希望与IMA协会一起把管理会计推广到社会和企业中去,组织大家交流探讨,看到这个知识体系真正的应用。另外也想帮助大家拓展专业体系中的相关人脉,不仅仅满足于CPE的学时要求,而是这个平台上认识有共同话题的伙伴。

杭州俱乐部是在16年成立的,定位是浙江的CMA持证人和对CMA感兴趣的人,在俱乐部建立联系、进行专业探讨,让持证人与协会紧密联系。我们的活动比较多元化沙龙、讲座、参观企业、徒步登山都有,每年还会有一次大型年会。我们想在线下做出品牌特色,每个月都会做小活动“CMA园地”,一般40-60个小伙伴聚在咖啡厅或者书店里,听不同行业的分享。


问题二

现在看,你们有达成自己的初心吗?


祝箐:现在我们的俱乐部里,不同阶段的伙伴都保持着参与的积极性,职场新人可以通过认识同行和实际的运营得到学习甚至工作的机会,资深行业领袖可以通过在活动中分享输出打造自我品牌,实现自我价值,帮助自己在职场后半程走上细分领域的专家之路。这样看,我算是实现了当时的想法吧,甚至比开始想到的做得更远了。当时我也没想太多,就觉得走一步看一步吧,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,也不知道咱们IMA协会靠不靠谱(笑)。其实这就跟创业一样,是在试错,不过,没有白走的路。我认为对于像创业者、自由职业者、专家、讲师等这些游离于组织之外的伙伴,尤其需要CMA俱乐部这样的组织或者生态系统。


刘沙:我觉得有达成。我们当初发起CMA成都俱乐部的初衷就是互助、分享和共同学习。我们财务行业一直都需要考试以及积累经验,所以需要不停学习,但财务圈子又是相对闭塞的,俱乐部可以帮助大家打开圈子。工作上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地方倾诉和舒缓,但是财务工作的问题和烦恼一般人是不理解的,只有圈内人才明白。在俱乐部里的交流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大家都有类似的问题,其实压力会减少很多。CMA的内容和方向可以把不同行业岗位的人都串联起来,用CMA的知识体系帮助公司沟通和运作。


沈悦:现在来看,俱乐部发展比我预想慢,但是我很开心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纯粹的圈子,并且还在坚持着,也算实现了我的初衷吧。未来希望天津俱乐部发展更快,有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尤其是中初级会计人受益。


肖磊:我们有在朝着初心的目标一步步做,但是还需要靠更多CMA持证人推动,让他们通过俱乐部的活动慢慢认识到证书的价值。在俱乐部里我与很多人交流过,他们反馈说把学的东西用到工作上,帮助很大的,拓宽了理念也指导了工作。不过目前CMA的知名度更多集中在外企,民营企业不太了解。


王逸:今年已经是杭州俱乐部的第五个年头了。我个人觉得专业方面的初衷基本达到,并且还在不断提高。CMA的知识体系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与13年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,很多大企业已经在和协会进行研究报告和实践应用方面的深度合作,CMA持证人的基数也在增大。协会和俱乐部是在用不同方式做推广。

我们通过做活动,结识很多CMA持证人和对我们感兴趣的人。俱乐部对我们的人脉圈子扩展很大,我们做活动的推广力也很大。俱乐部就是搭建桥梁,让CMA持证者彼此之间和与协会的联系更加紧密。


问题三

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情与我们分享?


祝箐:有一件很自豪的事儿吧,我们南京俱乐部促成了一对情侣,他们见面的第一次就是在活动上,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俱乐部的一件功德啦。听说这次她也报名了我们的志愿者招募,希望之后能跟我们俱乐部的伙伴建立越来越紧密的联系。


刘沙:有太多了。对我来说重要的,是我通过俱乐部认识太多优秀的人,让我受益匪浅,他们来自国企、央企、外企,还有中层以上的CMA持证人,跟他们沟通常常让我茅塞顿开,收获很多。我们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考试,很多时候可能考出来证书就不管了,但CMA不一样,这些知识体系在工作和管理中真的会遇到,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讨沟通,真的很实用。大家都在实践过程中有收获,有朋友,更拓宽了知识面,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
沈悦:让我觉得开心和有成就感的,就是当我们俱乐部成员向我表达感谢,觉得这个组织很好,我们的某次活动有价值。相比于其他俱乐部,我们天津活动的特点就是小而美,我们帮助财务人做职业规划,也有自己的周年庆,去年2020年10月我们还邀请了多位非财务专家与大家分享各自领域的经验,供财务人借鉴,大家的反馈都非常好。


杨治平:之前我们有个CMA被公司CFO召集做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,他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成本这一块,就来问我。我结合他公司的现状和问题给了他很多方案和支持,到现在我们也是互相帮助的好朋友。常有类似的情况,即使后面有人离开了俱乐部去外地发展,我们还是朋友。这类事情让我蛮有成就感的,我这个人比较偏热心一点,总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,当我们俱乐部成员得到帮助特别是感激我的时候,我真的很开心。


肖磊:印象比较深的是19年我们副主席孙文川受邀请去参加百年IMA协会年会,带回来很多信息,还把现场的全球CMA资料分享给大家。还有在我们俱乐部的运营中,不同年龄段伙伴的合作是很有火花的。我们志愿者中90后很多,他们在活动的细节和设计上有很多点子,我本人作为80后会比较官方正统,大家一起做刚好可以互补协调。所以俱乐部的小伙伴们期待的就是办活动,常常问:“我们什么时候办活动啊?”财务圈子很小,工作生活上的想法我们都会一起交流。


王逸:当初我们成立杭州俱乐部是按IMA协会总部的标准流程走的,要30个财经领域知名度和职位比较高的人签名发起。为了征集签名大家做了很多努力,大家的热情很高,都把自己资源拿出来,那时候就想一定要把我们俱乐部搞好。

我们的年会很让我感动。两三百人的活动,对组织协调能力、对团队要求是很高的,在这里也要向我们的核心成员表达感谢,大家凝聚力很强,也很认同各自的分工。联络嘉宾、酒店安排、吃饭、会务现场、酒店对接、赞助商等等,大家从不叫苦不叫累,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人物,所以每次年会结束我们都很有成就感。我们俱乐部的工作组团队成员,是多次活动后沉淀下来的核心团队,对CMA都有着很深的热爱和兴趣。感谢团队。


问题四

您认为运营和参加俱乐部活动对您工作、生活的影响有哪些?大的收获是什么?


祝箐:主要是交际圈子的拓展,我通过俱乐部的运营认识了很多从业者,对事业很有帮助的。我现在创办的管理会计咨询公司,合伙人就是在IMA活动上认识的。而且自从我加入董事会之后,眼界和高层治理的思路也在打开。


刘沙:大的收获是人脉的链接。我们俱乐部作为CMA社群真的很专业。工作中财务上的问题跟身边朋友聊的话,其实别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,但是在俱乐部里的人知道,而且大家还会给你反馈。有同行朋友倾听,给你专业技巧方面的建议,那些问题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解决了。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,我们在这里交朋友,很有归属感。


沈悦:找到同频的伙伴。考完CMA之后,发现原来在当地还有一群CMA的小伙伴,我不是一个人,我也并不孤单。我知道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困惑,虽然我们各自的工作性质不同,但是我也希望通过自己有限的力量帮助到他们。其实我做志愿活动家人未必支持。比如我常常以文字的形式回复高校学生给我的问题,我太太就不理解,但应该是责任感吧,我觉得这样做是对大家有帮助的。事后如果大家能说一声谢谢,或者觉得我们这个组织有存在的价值,那就足够了。


杨治平:在职业发展方面有帮助我拓展眼界。通过俱乐部与会员们的交流,我接触到职场顶端就业人员的现状、发展路径和能力培养方向,俱乐部让我有机会可以更多接触到他们,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。还有能力圈的扩展。俱乐部是要召集25人签字发起,那时候我借助第三方机构平台召集大家活动,第一次上台发言,那时很紧张,准备了好久的台词都忘了(笑),后来在运营俱乐部的过程中就好了,与各个CMA的接触让我的思路也有变化,有些伙伴兴趣工作一致,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朋友。


肖磊:在俱乐部我认识了更多业内伙伴和CMA持证者,领导力、协调统筹和策划能力都有提高,不像之前只忙工作那么单调了。作为财务出身,有时候我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设限的,有了志愿者之后好多啦,有了很多支持,特别是有些不是学财务的伙伴,idea真的很好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也发现管理会计真的不仅限在财务,各行各业不同岗位都需要这个思想和理念,所以我们要多交流,通过活动把每个人擅长的点发掘出来。


王逸:俱乐部纯粹是我的个人爱好。其实我在公司里管理业务发展,也不是做管理会计的工作。但是CMA知识体系很广,工作都会涵盖到。做俱乐部活动的时候,虽然会占用个人精力,但是做完之后的价值感、认同感和成就感都有很大提高,我觉得在社会上工作需要这些。单位里的成绩体现在公司的认可,但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,能集中很多人一起研究交流,我很喜欢。我也把在专业领域的兴趣与俱乐部结合,与其他伙伴的爱好链接起来,作为交流的桥梁。


往期俱乐部活动掠影

from clipboard